(全文共计2078字)

三次上堤背后的教育真谛,从裴尚友事迹看育人本质

1973年夏,豫东平原暴雨倾盆,时任某县水利局技术员的裴尚友,在七日内三次冒死登上决口险堤的壮举,不仅在当地留下"三上险堤保民安"的传奇,更在四十年后成为教育界研究实践育人理念的经典案例,当我们以教育学的视角重新审视这段历史,会发现其中蕴含着超越时空的教育智慧。

第一次上堤发生在7月12日凌晨三点,接到卫河大堤出现管涌的急报时,裴尚友正因急性肠炎在卫生院输液,他拔掉针头直奔现场的行为,展现的不仅是职业担当,更折射出"知行合一"的教育本质,明代王阳明强调"事上磨练",裴尚友用行动诠释了知识分子的实践品格——当理论认知与具体实践产生冲突时,真正的教育成果应当体现在解决问题的具体行动中。

在决口处,裴尚友力排众议推翻了"沙袋压顶"的传统处置方案,他根据水文监测数据,创造性提出"沉船截流+木桩固基"的组合方案,这个决策过程恰似优质课堂的思维训练:发现矛盾(传统方法失效)→分析条件(水流速度、堤基结构)→创新解法(多学科知识综合运用),这种在危急时刻展现的系统思维能力,正是当代教育追求的核心素养。

第二次上堤发生在7月14日午后,暴雨中的堤坝已出现20米溃口,抢险队员中出现畏难情绪,裴尚友身先士卒跳入洪水的举动,与陶行知"以身教者从"的教育理念不谋而合,当浑浊的洪水漫过胸口,他嘶吼着"人在堤在"的场面,成为现场两百多名民兵最生动的思政课。

特别值得注意的是,裴尚友在抢险间隙组织的"堤坝课堂",他利用休整时间,用树枝在泥地上绘制堤防结构图,向农民讲解管涌形成原理,这种"场景化教学"产生了惊人效果:当天深夜,正是几位参与学习的民兵率先发现了新的渗漏点,这印证了杜威"教育即生活"的论断——最有效的知识传递往往发生在真实的问题情境中。

三次上堤背后的教育真谛,从裴尚友事迹看育人本质

第三次上堤是7月18日的黎明时分,连续作战五昼夜的裴尚友双眼布满血丝,却依然坚持修改抢险方案,他注意到前两次处置过分依赖工程手段,忽视了生态系统的自愈能力,最终采用的"缓释导流+植被固土"方案,既保住了堤坝,又为后续生态治理预留了空间,这种思维转变,恰似教育过程中从"机械灌输"到"启发引导"的范式升级。

特别值得关注的是裴尚友的三次决策变化:首次强调应急抢险,二次注重群众动员,三次转向可持续发展,这种认知层级的跃升,完美契合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中的认知发展规律——从记忆理解到分析应用,最终达到综合评价的思维高度。

裴尚友事迹的教育学启示远超出事件本身,在功利主义教育观盛行的今天,这个案例为我们提供了三重反思:

教育的目标究竟为何?裴尚友在危急时刻展现的综合素质,是单纯的知识积累无法解释的,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《反思教育》报告所指出的:21世纪教育要培养的是"整全的人",这种整全性体现在知识技能、道德勇气与实践智慧的统一。

教育的方法应当如何革新?三次上堤过程中自然发生的场景教学、实践教学、协作学习,其效果远超程式化的课堂教学,这提醒我们:教育场域的边界正在消融,真实世界的复杂情境才是最好的育人课堂。

教育的评价标准需要何种转变?如果仅以"成功封堵决口"为评价标准,就无法看到这个过程中人的成长价值,那些参与抢险的民兵后来成为当地防汛骨干,这种"教育影响的涟漪效应"往往比直接成果更具深远意义。

三次上堤背后的教育真谛,从裴尚友事迹看育人本质

将裴尚友案例置于中国教育史的长河中观察,更能发现其独特价值,从大禹治水"疏堵结合"的治理智慧,到李冰父子修建都江堰体现的系统思维;从苏轼治理西湖时"取葑泥筑长堤"的生态意识,到林则徐"苟利国家生死以"的责任担当,中华民族的治水史本质上是一部活的教育史,裴尚友三次上堤的故事,正是这个伟大传统在当代的延续与创新。

在具体教学实践中,这个案例可以转化为多学科融合的经典教案,地理课堂可以分析豫东平原的水系特征;物理教学可以计算沉船截流的力学原理;思政课程可以探讨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;而劳动教育则能从中提炼实践育人的方法论,这种跨学科的知识整合,正是核心素养教育的应有之义。

在人工智能技术突飞猛进的今天,裴尚友事迹的启示更具现实意义,当ChatGPT可以瞬间生成抢险方案时,人类教育的独特价值何在?答案就在那些无法被算法替代的要素中:跳入洪水时的本能勇气、与群众并肩作战的情感共鸣、在极限压力下的创新突破,这些人类特有的品质,正是教育需要精心培育的核心价值。

当前教育领域热议的"真实性学习"(Authentic Learning)理念,在这个案例中得到完美诠释,裴尚友的三次上堤构成了一个完整的"学习循环":实践(封堵决口)→反思(改进方案)→再实践(优化措施)→再反思(生态治理),这种在真实情境中迭代深化的学习模式,远比标准化考试更能培养应对复杂挑战的能力。

站在建设教育强国的新起点上,重读裴尚友三次上堤的故事,我们更能理解"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"的深刻含义,这个案例给予当代教育工作者三点启示:

其一,教育要打破"玻璃罩",就像裴尚友冲出卫生院奔向堤坝,真正的教育必须引导学生走出象牙塔,在现实社会的"江河湖海"中历练成长。

其二,知识要接通"地气",治水方案从机械封堵到生态治理的转变启示我们:任何知识都需要在具体情境中检验、调适和创新。

其三,育人要着眼"终身",三次上堤不仅是三次抢险行动,更是持续自我超越的精神成长过程,这种终身学习能力,才是教育应该赋予学生的核心财富。

裴尚友的三次上堤,最终守住了卫河大堤,也筑牢了教育的根基堤坝,这个发生在半个世纪前的故事,在今天依然激荡着教育的回响:当我们将知识传授与责任培养相结合,当我们将课堂学习与实践历练相贯通,当我们将个人成长与社会需要相联结,教育才能真正成为民族复兴的"固堤工程",这或许就是"三上险堤"留给当代教育最珍贵的启示——真正的教育,永远在与时代浪潮的搏击中完成其神圣使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