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川西北岷江上游的崇山峻岭之间,生活着一个被诗意地称为“云朵上的民族”——羌族,他们仅30余万的人口,却以坚韧的生命力在平均海拔2000米以上的高山深谷间,守护着一段长达3000年的文明史诗。

云朵上的民族,羌族的文化传承与教育启示

“云朵上的民族”绝非浪得虚名,羌族聚居区山高谷深,白云缭绕,村落常建在险峻的半山腰,碉楼矗立直指苍穹,仿佛真在云端栖居,地理的隔绝不仅塑造了羌人剽悍不屈的精神,更催生了独特文化智慧,他们自称“尔玛”,意为“本地人”,这份对土地的深沉依恋与认同,构成了民族精神的基石,历经千年风雨,无论战乱流徙还是天灾考验,羌族文化如磐石般坚守在岷江上游,成为中华多元文明图谱中不可或缺的瑰丽篇章。

这云端之上的文明星火,在现代化洪流中正面临严峻挑战,我曾走访汶川一所小学,教室里孩子们能完整吟唱传统羌歌者竟不足两成,更令人忧心的是,维系民族信仰与记忆核心的释比文化(释比即羌族宗教祭司),传承人日益稀少;古老的石砌碉楼被钢筋水泥替代;传统羌绣图案在年轻一代手中逐渐模糊,文化断层非因外力强制,而是现代化进程中族群认同感被稀释的无声危机——当母语不再熟练,当节日仅成符号,文化传承的根脉便悄然松动。

守护这“云朵上的文明”,教育实乃最深沉的力量,文化认同的根基首先在童年沃土中萌芽,在茂县等地,许多学校已将羌语、传统歌舞、羌绣技艺纳入课堂,孩子们稚嫩的歌声里,《酒歌》的豪迈、《莎朗》的欢快旋律重新响起;针线穿梭间,云纹、羊角纹等古老图腾在年轻指尖重新绽放生机,当教育将文化基因融入日常,民族记忆便不再是尘封的标本。

教育之责,不止于传递知识,更在唤醒灵魂深处的认同——当孩子眼中映出火塘的光,那光便足以照亮整个民族的前路。

政策支持与科技赋能亦为守护插上双翼,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的建立,为释比文化、羌年等提供了制度保障,数字技术更开启全新维度:虚拟现实复原的古老羌寨,让学子在数字空间“触摸”祖先智慧;在线释比唱经资源库,使濒危之声突破地理阻隔得以永存,文化在数字世界中找到了年轻化的表达方式与传播路径。

教育,本质上是为民族未来培养“文化基因的携带者”,在理县桃坪羌寨,一位释比老人曾向我吟诵古歌《羌戈大战》,中途录音笔突生故障,老人也记不清下文,未料旁听的小孙子竟轻声续唱起来,音节虽稚嫩,却如清泉流淌不息,那一刻我恍然彻悟:教育的核心价值,正是点燃那传承的火种,让文明在新生代心中扎根、延续,终成参天巨树。

羌族有句古老谚语:“火塘不熄,羌家永续。”对“云朵上的民族”而言,教育正是那簇守护火塘不灭的圣火,在敬畏与传承中,让那飘荡于云端的古老歌谣,不仅回响在苍茫峡谷,更深深镌刻进一代代年轻的心灵深处,当每一个孩子都能在民族文化的星河中找到自己的坐标,这坚韧的文明便永远能在云端之上,俯瞰时光长河。

云朵上的民族,羌族的文化传承与教育启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