——一个民族的精神史诗与生存智慧
(全文共1976字)
被歌声唤醒的文明基因
在黔桂交界处的群山中,每年立夏后的第三个戌日,侗族村寨间总会响起此起彼伏的"耶歌"声,这是跨越七个世纪的约定——赶歌会,一个以歌为媒、以舞传情的民族盛典,当现代人还在争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时,侗家人早已用流淌在血液里的歌谣,完成了对文明基因的完美编码。
神话叙事中的文化胎记
关于赶歌会的起源,至今流传着三个维度的集体记忆,在黎平双江镇,75岁的歌师吴昌仁讲述着"九十九公议款"的传说:明朝洪武年间,侗族先民为抵抗外来侵扰,各村寨头人在鼓楼对歌盟誓,约定以歌声传递信息、凝聚人心,这个历史事件经艺术化加工,演变为最早的歌会雏形。
而在榕江车江大坝,人们更信奉"金蝉传歌"的神话,相传古时瘟疫肆虐,是金蝉教会侗人用歌声驱散瘴气,以芦笙震慑邪祟,这个充满萨满色彩的故事,揭示了侗族万物有灵的原始信仰,最耐人寻味的是通道坪坦乡的"阴阳对歌"传说:一对因战乱分离的恋人,在阴阳两界对歌三年,最终感动天神使其团聚,这个凄美传说不仅解释了歌会中男女对歌的渊源,更暗含侗族生死观的哲学意蕴。
时空坐标下的文明生长
若将赶歌会置于侗族文明坐标系中观察,会发现其发展轨迹与民族命运惊人重合,明初"调北征南"军事移民时期,歌会成为文化自卫的武器;清雍正"改土归流"政策下,又演变为文化认同的纽带,通道县档案馆珍藏的乾隆三十八年《靖州志》记载:"戌日歌圩,男女相携,踏歌而舞,竟三日不绝",佐证了赶歌会在民族融合中的特殊功能。
人类学家发现,侗族大歌的多声部结构暗合村寨建筑的榫卯原理,芦笙舞的环形队列对应梯田的等高线分布,这种艺术形式与生存空间的深度契合,造就了歌会独特的文化生态,在三江程阳八寨,老人们仍遵循着"饭养身,歌养心"的古训,儿童从牙牙学语就开始学习"嘎老"(侗族大歌)的转调技巧。
仪式程序里的生命密码
赶歌会的仪式程序本身就是部活的典籍,肇兴侗寨的"开嗓礼"要由寨老用银碗盛山泉水为歌师润喉,隐喻着对自然馈赠的感恩;从江小黄的"踩堂歌"必须逆时针转三圈,对应着侗族历法中"三生万物"的宇宙观,最具震撼力的是"祭萨"环节,当百名盛装妇女齐唱《萨玛歌》时,音波在鼓楼穹顶形成的共鸣,恰似与先祖的灵魂对话。
人类音乐学家约翰·布莱金曾惊叹侗族大歌是"复调音乐的活化石",却未能解读其深层文化密码,在榕江栽麻乡,笔者亲历了"蝉歌"教学:歌师用竹片模拟蝉鸣,学徒需在七个音阶中找到对应的"生命律动",这种将自然声响艺术化的过程,正是侗族"天人合一"哲学观的音乐呈现。
现代性冲击下的文化嬗变
随着高速公路穿越侗乡,歌会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转型,在黎平"侗族大歌实景演出"中,传统对歌被改编成灯光秀背景;某直播平台上,身着改良侗装的网红将"拦路歌"变成打赏互动,这种文化异化引发激烈争论:是创新传承还是自我消解?
田野调查显示,90后侗族青年中能完整演唱"叙事歌"的不足3%,但90%以上会使用侗语RAP,在通道皇都村,笔者目睹了传统歌师与电子音乐人的跨界合作——用侗笛演奏EDM(电子舞曲),在抖音平台获百万点赞,这种文化重构或许正是文明延续的新范式。
教育视域下的传承启示
赶歌会的存续之道为当代教育提供了珍贵镜鉴,三江同乐乡实施的"歌师进课堂"项目,将非遗传承纳入义务教育体系;湖南民族职业学院开发的"侗歌数学教学法",用歌谣节奏讲解几何对称,更值得关注的是"云上歌堂"的兴起,通过5G技术实现跨国界对歌,使传统文化获得数字生命。
在榕江栽麻乡中心小学,孩子们用侗歌唱诵乘法口诀的画面令人动容,这种将抽象知识具象化的教育智慧,与侗族"以歌代文"的历史传统一脉相承,当西方教育还在争论STEAM课程整合时,侗族人早已在实践中完成跨学科融合。
文明对话中的未来图景
站在人类文明史的维度观察,赶歌会不仅是侗族的文化符号,更是中华多元一体格局的生动注脚,其蕴含的生态智慧、社群伦理、艺术哲学,为破解现代性困境提供了独特思路,当工业文明遭遇发展瓶颈时,这个山地民族用歌声给出了答案:真正的进步从不是对传统的否定,而是在传承中创新,在创新中超越。
尾声:永不落幕的精神盛宴
月光洒在都柳江面,新一波歌潮又在鼓楼前升起,95后歌师吴方梅创新改编的《元宇宙耶歌》,正通过卫星信号传向世界,古老的调式融合电子音效,传统歌词加入环保议题,这场持续七百年的文化盛宴,正在数字时代绽放新的生机,或许正如侗谚所说:"歌断山河在,心通天地宽",当文明以歌声为舟,便永远不会有抵达不了的彼岸。